【正宫】端正好

美妓

墨点柳眉新,酒晕桃腮嫩,破春娇半颗朱唇,海棠颜色红霞韵。宫额芙蓉印。

【滚绣球】藉丝裳翡翠裙,芭蕉扇竹叶樽。衬缃裙玉钩三寸,露春葱十指如银。秋波两点真,春山八字分。颤巍巍雾鬟云鬓,胭脂颈玉软香温。轻拈翠靥花生晕,斜插犀梳月破云。误落风尘。

【倘秀才】莫不是丽春园苏乡的后身,多应是西厢下莺莺的影神,便有丹青画不真。妆梳诸样巧,笑语暗生春。他有那千般儿可人。

【脱布衫】常记的五言诗暗寄回文,千金夜古断青春。厮陪奉娇香腻粉,喜相逢柳营花阵。

【醉太平】这些时春寒绣裀,月暗重门,梨花暮雨近黄昏,把香衾自温。金杯不洗心头闷,青鸾不寄云边信,玉容不见意中人。空教人害损。

【随煞】想当日一宵欢会成秦晋,翻做了千里关山劳梦魂。漏永更长烛影昏,柳暗花遮曙色分。酒酽花浓锦帐新,倚玉偎红翠被温。有一日重会菱花镜里人,将我这受过凄凉正了本。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曲子描绘了一位风尘女子的美丽与哀愁,语言生动直白,充满画面感。

开篇用"墨点柳眉""酒晕桃腮"等鲜活的比喻,像特写镜头般勾勒出女子精致的妆容。芭蕉扇、竹叶杯这些日常物件,衬托着她"玉钩三寸"的小脚和"十指如银"的纤手,展现出一个活色生香的美人形象。

中间笔锋一转,用"误落风尘"点明她青楼女子的身份。将她比作《西厢记》的崔莺莺,暗示她本不该属于烟花之地。这段既有对女子才貌的赞叹,又暗含惋惜之情。

后三节通过对比手法,凸显女子的孤独与思念。"金杯""锦帐"的奢华,反衬"心头闷""意中人不见"的寂寥。最后"受过凄凉正了本"一句,既像是对负心人的控诉,又像是对命运不公的叹息。

全篇像一组电影蒙太奇:开场的浓艳妆容、中段的歌舞陪酒、结尾的孤枕难眠,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红唇与黄昏、锦帐与暗灯)和动静结合(欢笑与独处),塑造出一个立体真实的青楼女子形象。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古代风尘女子的悲喜人生。

吴昌龄

吴昌龄,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人,生卒年不详,其生活前期曾在内蒙从事过军屯,后期升任婺源(今属江西省)知州。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才人有所编传奇(即杂剧)行于世者五十六人”之中,即吴昌龄属于元代前期作家。尤其他的《西天取经》是元代最早的较成熟的取经杂剧,于后世取经剧及小说影响巨大:他的回回杂剧《老回回探狐洞》、《浪子回回赏黄花》等直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风情,题材别具一格,表明吴昌龄在开拓杂剧题材方面独具眼光,在元杂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认识价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