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洞天呈青阳主人曾少裕

两崖苍苍峭天柱,停策崖边唤舟渡。青巾羽客打舟来,惊起灵蛇绝溪去。

千年神浆不自惜,万里晴天安得雨。但见飞流落半空,空中此水来何处。

岩下犹涵太古泉,安知上不通银浦。苍藤半湿苔藓昏,石罅无根迸孤树。

洞门一隙仅通人,可惜凿空开洞府。乾坤明晦自有时,突然栋宇那非数。

开辟岂无人到来,岩崖尚绝猿猱路。先生朝昏息丹岩,万壑归心心不语。

瑶磬一声天壁寒,白云紫雾惊相顾。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神秘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的开篇,诗人站在陡峭的山崖边,呼唤渡船,准备穿越这片险峻的风景。随着一位青巾羽客(可能是隐士或道士)的出现,一条灵蛇被惊动,迅速消失在溪流中。这一幕仿佛在暗示,这片天地间充满了灵性与神秘。

接着,诗人感叹这里的泉水千年不息,仿佛拥有无穷的灵性,但万里晴空却无雨,似乎暗示着天地的无常与不可捉摸。飞流从半空落下,诗人不禁好奇,这水流究竟来自何处?岩下的泉水似乎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奥秘的遐想。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看到苍藤、苔藓、石缝中孤树的生长,展现出大自然的顽强与生命力。洞门狭窄,似乎只容一人通过,洞府的开凿显得有些突兀,仿佛人力的干预与自然的原始状态形成了对比。

诗人进一步思考,乾坤(天地)的明暗变化自有其规律,突然出现的建筑物是否也遵循某种天意?虽然这片天地似乎人迹罕至,连猿猴都难以攀爬,但依然有人(如诗中的“先生”)在此隐居,与自然融为一体,心无杂念。

最后,诗人用“瑶磬一声天壁寒,白云紫雾惊相顾”来结束全诗。瑶磬的声音回荡在天空,白云与紫雾似乎也被这声音惊动,彼此对视。这一幕象征着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和谐与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哲理的思考。诗人将自然的壮丽与神秘与人心的宁静与超脱相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