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禅师的修行境界和生活态度。首句“恩袍出挂壮禅诽”中的“恩袍”指的是袈裟,表明禅师的修行身份;“壮禅诽”则暗示了禅师在修行过程中可能受到的质疑和非议。这句诗表达了禅师面对外界非议时的坚定和超脱。
次句“试问何人达此机”,是在反问:有谁能真正理解禅师的修行境界和内心世界呢?这体现了禅师的深邃和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
第三句“船子夜来亲下钓”描绘了禅师在夜晚亲自下船垂钓的场景,这种生活化的画面展示了禅师与自然和谐共处、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最后一句“碧潭明月有馀辉”则通过对碧潭和明月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澈的氛围,象征着禅师的内心如明月般明净,不受世俗纷扰的影响。
整体来看,这首诗词通过禅师的生活场景和内心境界,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生活哲学。禅师在面对外界的非议时,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这种态度对现代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坚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陈襄
(1017—1080)宋福州候官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倡理学。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尝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有《古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