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桥五首(录三) 其一

古人戒作俑,今人尚制器。
贪嗔极机变,岂惮殄人类。
自从徙都来,岷峨缠兵气。
况闻渝城炸,冤酷实可畏。
土焦金石流,宁论眢井避。
成都既累卵,不去定何谓。
苏桥妻所霾,十口今大庇。
篱落闻呼灯,乍洗蓬蒿翳。
歌哭一徘徊,儿女时嬉戏。
庶几冥漠感,悲欣对含睇。
世乱减心哀,幽明奚二致。
沈思兔爰篇,端羡同穴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百姓的苦难和诗人对家庭安宁的渴望。

开头四句批评了现代人沉迷制造武器("制器"),比古代用俑殉葬更残忍。人们为了利益不断改进杀人工具,毫不顾忌会灭绝人类。这里用古今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性。

中间八句描写了四川地区的战乱惨状:从迁都开始,岷山峨眉一带就战火不断。重庆(渝城)遭遇轰炸,惨烈程度令人恐惧。土地烧焦、金属熔化,连躲在地窖都不安全。成都危如累卵,诗人不得不带着家人逃离。

后八句写逃难到苏桥后的生活:妻子在这里安家,十口人暂时得到庇护。夜晚点灯时,孩子们在篱笆边玩耍。诗人既感到欣慰,又忍不住悲伤流泪。乱世中,活着的人和逝去的人其实同样不幸。

最后四句引用《诗经·兔爰》典故,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诗人羡慕诗中提到的"同穴而眠",暗指宁愿和家人平静地生活在一起,哪怕死后同葬也好过在战乱中担惊受怕。

全诗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悲剧,既有对战乱的控诉,也有对家庭温暖的珍视。语言朴实但情感深沉,让读者感受到乱世中普通人的无奈与坚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