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
上西楼、曲屏暮霭,记得烛花红处。
自心字香消、彩云飞散,苹踪难聚。
春水画桥,烟溪芳草,夜夜相思路。
怅重来、情事依然,惟有半帘淡月,照人离绪。
酒阑后、无聊短梦,尚逐紫箫声去。
杨柳梢头,寒梅影里,曾看弓弯舞。
想章台信杳,凄凉京兆眉妩。
啼帕遗红,唾裙留碧、憔悴莺花主。
倩谁传、桃叶桃根,断肠新句。
自心字香消、彩云飞散,苹踪难聚。
春水画桥,烟溪芳草,夜夜相思路。
怅重来、情事依然,惟有半帘淡月,照人离绪。
酒阑后、无聊短梦,尚逐紫箫声去。
杨柳梢头,寒梅影里,曾看弓弯舞。
想章台信杳,凄凉京兆眉妩。
啼帕遗红,唾裙留碧、憔悴莺花主。
倩谁传、桃叶桃根,断肠新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子夜歌》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相思,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 场景的魔力 开篇就像电影镜头:黄昏时分登上西楼,曲屏风后烛光摇曳。这些日常物品(香炉、彩云、画桥)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它们都带着逝去爱情的印记。最妙的是"半帘淡月"这个意象,既写实又写意,月光成了孤独的见证者。
2. 记忆的闪回 诗人用蒙太奇手法切换回忆:酒醉后的短梦里,箫声引着他重回过去。最生动的画面是"弓弯舞"——可能在杨柳梅影间,恋人曾跳着足尖弯曲的舞蹈。这些记忆越是美好,现实的"章台信杳"(没有来信)就越显凄凉。
3. 情感的物化 全篇把抽象的感情变成可触摸的东西:遗落的手帕染着泪痕(啼帕遗红),裙摆留着痕迹(唾裙留碧),连春天(莺花主)都因相思而憔悴。最后用"桃叶桃根"的典故(晋代王献之的恋人姐妹),把个人伤痛升华为古今相通的情感。
本质上,这是首关于"痕迹"的诗——物品上的痕迹、月光下的痕迹、记忆里的痕迹,共同构成了比离别更持久的爱情证明。诗人没有直接说多痛苦,但通过这些细节,让读者自己感受到了那份绵长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