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子(甲戌至戊寅(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八))
渺黄昏、乱烟残水,惊心又听箫鼓。
飞琼舞罢河山改,缥缈玉尘随步。
春莫误,看如此清寒,岂是东风絮。
孤怀倦旅,尽柏盏留更,糁盆照夜,倚枕自凄楚。
虹桥路,烟景家家户户,流离知在何处。
故乡惯说蘋洲好,谁料故乡非故。
今且去,问如此江湖,怎寄閒鸥鹭。
隔墙笑语,正共祝明年,时和岁稔,一再瓣香炷。
飞琼舞罢河山改,缥缈玉尘随步。
春莫误,看如此清寒,岂是东风絮。
孤怀倦旅,尽柏盏留更,糁盆照夜,倚枕自凄楚。
虹桥路,烟景家家户户,流离知在何处。
故乡惯说蘋洲好,谁料故乡非故。
今且去,问如此江湖,怎寄閒鸥鹭。
隔墙笑语,正共祝明年,时和岁稔,一再瓣香炷。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34至1938年间,正值抗日战争初期。作者通过黄昏时分的萧瑟景象,抒发了对山河破碎、流离失所的深切悲痛。
上阕开篇就用"黄昏、乱烟、残水"勾勒出战乱中的荒凉画面,远处传来的军乐声更让人心惊。这里用"飞琼舞罢"暗喻昔日繁华已逝,只剩下战火扬起的尘土。词人自比清寒的柳絮,暗示在乱世中身不由己的漂泊感。夜里守着柏油灯、听着更声,孤独凄凉的处境令人心酸。
下阕转向对故乡的思念。记忆中虹桥路的热闹景象与如今的流离形成强烈对比。最痛心的是,连记忆中的故乡都已面目全非。词人自问:这样的乱世,连闲适的鸥鹭都无处安身,何况是人?结尾处邻居祈求来年平安的欢笑声,更反衬出词人内心的苦涩——在国破家亡之际,这样的愿望显得多么奢侈。
全词以细腻的笔触,通过个人感受折射出时代的苦难。没有直接写战争惨状,却用"河山改""故乡非故"等意象,道出了比枪炮更摧残人心的,是精神家园的永久失落。词中那种无处可逃的孤独感,正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