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桂

碧桃漫承天上露,白榆漫阅星河曙。
何如桂树姮娥家,瑶台玉宇相依据。
托根泰初鸿濛前,天巧那容世人觑。
凉风挟秋入清梦,恍骑素凤凌空翥。
径度银河入广寒,羽衣霓裳纷在御。
群仙接手参翱翔,沆瀣可餐英可茹。
冰轮千里影扶疏,灵柯万古谁能锯。
吴刚操斧竟何为,郤诜对策高自誉。
痴蟆蟠腹饱金粟,老兔袭芳正蹲踞。
身在清虚乐未央,玉殿香风自来去。
翻怜楚客山之幽,空叹淹留岁之除。
高吟倚树不成眠,俯视尘寰渺何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月中桂》描绘了一个奇幻的月宫仙境,通过对比人间与月宫,表达了作者对超凡脱俗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 诗人用"碧桃"和"白榆"(传说中天上的两种仙树)作对比,说它们虽然沾着仙露、看着星河,但都比不上月宫里嫦娥家的桂树。这里用"何如"(哪里比得上)直接点出月宫桂树的特殊地位,它扎根在玉宇瑶台之间,比普通仙树更高级。

第二部分(中间十二句) 这里展开了一场"月宫畅游"的奇幻梦境: - 凉风带着秋意吹入梦境,诗人仿佛骑着白凤凰飞向月宫("素凤"是纯洁的凤凰)。 - 穿过银河到达广寒宫,看见仙女们穿着羽衣霓裳在跳舞("在御"指随时待命服务)。 - 群仙拉着手飞翔,诗人想象自己吃着仙露("沆瀣")、嚼着桂花,享受神仙生活。 - 特别描写那棵神奇的桂树:月光下树影婆娑("扶疏"),这棵从开天辟地时就存在的灵树("泰初鸿濛"指宇宙初开),凡人根本伤不了它——这里暗讽吴刚砍树的徒劳,也调侃郤诜(历史人物,曾自比月中桂)的狂妄。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 笔锋转到现实: - 蟾蜍("痴蟆")在月宫饱食金粟,玉兔("老兔")悠闲蹲着闻花香,反衬人间的烦恼。 - 诗人突然可怜起屈原("楚客")这样的失意者,他们在深山空叹岁月流逝。 - 结尾最精彩:诗人倚着想象中的桂树高吟,低头看人间却觉得渺小虚无——这个俯视的视角,把整首诗提升到哲学高度,表达出"超然物外"的感悟。

诗歌亮点: 1. 奇幻想象力:把月亮上的桂树、吴刚伐桂等传说串联成完整仙境,像一部微缩版"月宫游记"。 2. 巧妙对比:仙境的永恒VS人间的短暂,神仙的自在VS凡人的挣扎。 3. 幽默讽刺:写吴刚"白砍树",笑郤诜"自吹自擂",让神话人物显得鲜活。 4. 情感转折:从兴奋遨游到突然感慨,最后用俯视人间的镜头收尾,留下悠长余味。

本质上,这首诗不是在单纯写月亮,而是借月宫桂树表达一种人生理想:超越世俗烦恼,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永恒。其中对神话的新颖改编(如把蟾蜍写成贪吃鬼),展现了古人浪漫的想象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