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

呜呼!
仓颉莽千古,即生史籀亦尘土。
太学之东孔庙门,何得乾坤留石鼓。
奇珍岁久魂离魄,古文断落增艰涩。
野禽剥藓枯皮苍,山虫蚀土朽骨白。
日照犹看星斗移,雨来恐有龙蛇出。
当年此鼓流陈仓,骆驼欲载周文章。
贵如郜鼎宜在庙,祭酒却谓韩生狂。
后遭郑馀稍显异,宋家始能归大梁。
黄金填字石所丑,靖康离乱鼓北走。
埋没胡尘二百年,或落农家舂作臼。
文皇有意置成均,敕使鬼神永诃守。
我曾扪读慨夙怀,长揖宣尼洒杯酒。
周宣昔狩岐阳时,籀文烂漫天王辞。
石鼓隐见不可测,佛龛遗字争传奇。
大篆分流及蔡氏,作者日下江河毕。
峄山火迸秦王石,世间墨本空枣梨。
钟王亦似涉靡丽,忽瞻石鼓兴惭悲。
时乎通变圣不免,工正我吾皆其微。
但愿君王重吉甫,朝廷再树中兴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名为《石鼓歌》,主题围绕中国古代的石鼓文物展开,通过石鼓的命运变迁,抒发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感慨和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诗的开头提到仓颉(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人)和史籀(周朝的文字学家),说他们早已成为历史尘埃,但石鼓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石鼓是刻有古老文字的石头,历经岁月侵蚀,表面长满苔藓,被虫蛀蚀,但依然能看到上面的文字痕迹。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比如“日照犹看星斗移,雨来恐有龙蛇出”,形容石鼓上的文字仿佛在阳光下闪烁,雨水冲刷时又像有龙蛇游动,突出了石鼓的神秘感和历史厚重感。

接下来,诗人讲述了石鼓的坎坷经历:它曾被运到陈仓,差点被当作普通石头处理;在宋朝时被重视,用黄金填字装饰,但靖康之变后又流落北方,甚至被农家当作舂米的工具。直到文皇(可能指某位重视文化的皇帝)下令保护,石鼓才得以保存。作者提到自己曾亲手抚摸石鼓,感慨万千,并向孔子(宣尼)敬酒,表达对先贤的敬意。

后半部分,诗人将石鼓与周宣王时代的辉煌联系起来,认为石鼓上的文字(籀文)代表了古代文化的灿烂。他批评后来的书法(如钟繇、王羲之)过于华丽,不如石鼓文字质朴有力。最后,诗人希望君王能像周朝的贤臣吉甫一样重视文化,让国家复兴,再立“中兴碑”,表达了对文化复兴和国家强盛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石鼓的遭遇,反映了文化传承的艰难和历史的无常,同时呼吁人们珍惜文化遗产,从中汲取力量。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让读者感受到石鼓的魅力,并引发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王叔承

王叔承(1537—1601) 明诗人。初名光允,字叔承,晚更名灵岳,字子幻,自号昆仑承山人,吴江人。喜游学,纵游齐、鲁、燕、赵,又入闽赴楚。叔承以其无礼贤下士之实意,赋诗离去。又客大学士李春芳家,嗜酒。春芳有所纂述,常醉卧弗应,久之乃请其归。太仓王锡爵是其布衣之交,对三王并封之议,遗书数千言规劝之,锡爵为此叹服不已。其诗为王世贞兄弟所推崇。曾纵观西苑园内之胜,作汉宫曲数十阕,流传于禁中。著作有《潇湘编》、《吴越游集》、《宫词》、《壮游编》、《蟭螟寄杂录》、《后吴越编》、《荔子编》、《岳色编》、《芙蓉阁遗稿》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