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吕】金字经_絮飞飘白雪

絮飞飘白雪,鲊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

担头担明月,斧磨石上苔,且做樵夫隐去来。柴,买臣安在哉?空岩外,老了栋梁材。

夜来西风里,九天鵰鄂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像一幅画,描绘了古代读书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隐居生活的矛盾心理。

第一部分写钓鱼场景: 开篇用"柳絮像雪飘""荷叶香随风"这样清新的画面,引出主人公假装悠闲钓鱼。但"穷"字突然转折——原来他是因为仕途不顺才来江边。最后两句点破:所谓官场风波,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

第二部分写砍柴生活: 樵夫扛着月光磨斧头的画面很美,但"柴"字引出典故:汉代朱买臣早年砍柴为生,后来飞黄腾达。作者在这里自问:像我这样的栋梁之材,难道就要老死在山里吗?表面说隐居,实际是不甘心。

第三部分直抒胸臆: 大鹏在风中翱翔的壮景,反衬出主人公这个"困煞"的布衣书生。他像三国时的王粲一样登楼远望,却找不到通往朝廷的"天梯"。最后"悲"字道尽知识分子报国无门的痛苦。

全篇艺术特色: 1. 每段都用具体生活场景(钓鱼/砍柴/登楼)引出内心活动 2. 善用对比:自然美景vs人生困境,隐居表象vs功名渴望 3. 语言像民歌般通俗,但用典自然(朱买臣、王粲) 4. 重复使用"且向""且做"这些词,表现勉强妥协的心态

核心思想: 通过三种典型场景,展现古代读书人在"归隐"与"求仕"之间的挣扎。看似洒脱的生活描写下,藏着对现实深深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执着。

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