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台聚八仙 仙人山在县北七十里,寺曰仙人寺,余扫松叶烹茶于此,题其匾云:“明月来投玉川子;晓云遮尽仙人山。”山之高,环望百里外,既刻诗壁上,补纪此词
翠岭如苔。
烟霄外,森然万古云胎。
夜堂清磬,疑自石壁中来。
此地唐年仙子会,寺门巨茯手亲栽。
认磨崖,杜宇二月,红上瑶台。
盘盘苍龙瘦脊,合乱山嫩绿,海气浮杯。
太清坛上,人在第一蓬莱。
群真定朝绛阙,算碧落、芙蓉花正开。
沧桑感,剩四围丹气,霞护天台。
烟霄外,森然万古云胎。
夜堂清磬,疑自石壁中来。
此地唐年仙子会,寺门巨茯手亲栽。
认磨崖,杜宇二月,红上瑶台。
盘盘苍龙瘦脊,合乱山嫩绿,海气浮杯。
太清坛上,人在第一蓬莱。
群真定朝绛阙,算碧落、芙蓉花正开。
沧桑感,剩四围丹气,霞护天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座神秘高耸的仙人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奇幻的想象,展现了仙境般的美景和超脱尘世的意境。
上片从远观山景写起: 1. 开篇用"翠岭如苔"的比喻,把巨大的青山比作青苔,突出山势之高——站在云端看山,连山脉都显得像苔藓般渺小。 2. "夜堂清磬"二句写山中寺庙的磬声仿佛从石壁中传出,营造出空灵神秘的氛围。 3. 接着联想到唐代仙人聚会的传说,寺门前的巨大茯苓是仙人亲手栽种,悬崖上还能看到二月杜鹃花红艳艳地开在瑶台上。这些细节让仙山传说变得具体可感。
下片转入登山体验: 1. 用"苍龙瘦脊"形容山脊如龙背般蜿蜒陡峭,四周嫩绿群山像漂浮在海雾中的酒杯,写出登山时所见奇景。 2. "太清坛上"以下展开仙境想象:站在山顶就像身处蓬莱仙岛,仿佛能看到群仙朝拜天宫的盛景,碧空中仙芙蓉盛开。 3. 结尾突然拉回现实,在沧桑变幻中,唯有山间丹霞依旧守护着这座"天台"仙境,流露出对永恒仙境的向往。
全词最精彩的是将实景与幻想完美融合:既有真实的山色、寺庙、崖刻,又巧妙穿插仙人传说,让整座山笼罩在仙气缭绕的氛围中。作者通过夸张的比例(把山比作苔)、通感的运用(磬声从石壁传出)、瑰丽的想象(仙人朝拜场景),创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超现实的奇幻世界。最后丹霞护山的结尾,既点明仙境长存的主题,又留下悠长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