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

屈指年华四十三,归来憔悴百无堪。
远怀未得生前遂,俗事多因困后谙。
百亩桑麻负城邑,一轩花竹对烟岚。
纷纷世态终休论,老作山家亦分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43岁中年人回乡后的感慨,字里行间透着疲惫与释然。

开头"屈指年华四十三"像在掰着手指数日子,突然惊觉自己已经43岁了。"归来憔悴百无堪"说回乡时身心俱疲,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这两句立刻让人感受到中年人的沧桑感。

中间四句是生活实况:"远怀未得"指年轻时的理想没实现,"俗事多因困后谙"是说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才懂了世故人情。"百亩桑麻"和"一轩花竹"形成对比,一边是养家糊口的农田,一边是陶冶性情的小院,道出物质与精神的拉扯。

最后两句最妙,像想通后的豁达:"纷纷世态终休论"是说懒得再计较世间纷扰,"老作山家亦分甘"用"分甘"这个生活化比喻,表示安心当个乡下老头也挺甜。就像现代人常说"躺平也挺好",诗人四百年前就悟到了这个理。

全诗就像中年人发朋友圈的牢骚,从抱怨到自我安慰,最后与自己和解。最打动人处在于真实——每个被生活捶打过的人,都能懂这种"理想没实现,但小日子也能过"的矛盾心情。

许衡

(1209—1281)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性嗜学。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以行道为己任。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及即位,授国子祭酒。至元二年,命议事中书省,乃上疏言事。谓“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欲使“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阻力必大。多奏陈,然其言多秘,世罕得闻。又定朝仪、官制。拜中书左丞,劾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选蒙古子弟教之。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授时历》成。以疾归。卒谥文正。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