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红蓼(liǎo)花香夹岸稠(chóu),绿波春水向东流。小船轻舫好追游。
红蓼花开,夹岸香浓。绿波春水,向东流去。此时正好坐着小船,在江上愉快地遨赏。
浣溪沙: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红蓼: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夏秋季开花,花浅红色。也称水蓼。舫:船。
渔父酒醒重拨棹(zhào),鸳鸯飞去却回头。一杯销尽两眉愁。
渔翁酒醒,又再划舟前行。鸳鸯被惊飞去。屡屡回头而望。一杯在手,便解开紧锁的双眉,销尽愁绪。
棹:划船的桨。却: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红蓼花开,夹岸香浓。绿波春水,向东流去。此时正好坐着小船,在江上愉快地遨赏。
渔翁酒醒,又再划舟前行。鸳鸯被惊飞去。屡屡回头而望。一杯在手,便解开紧锁的双眉,销尽愁绪。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
红蓼(liǎo):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夏秋季开花,花浅红色。也称水蓼。
舫:船。
棹(zhào):划船的桨。
却:还。
创作背景
据《明一统志》卷二十七《归德府》载:南湖在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城南五里,宋晏元献放驯鹭于湖中。据这首词的词意推测,可能作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晏殊迁谪于商丘时。
赏析
夹岸红蓼丛生,四望但见满目繁花掩映,空气里也飘散着浓郁芳香,而相伴遥遥东去的一湾春水,碧波澄澈,正好供轻舫小舟追游嬉戏。上阕以三组连贯递进的景象,分就冷暖色调的视觉对比、波声人语的听觉感触和水气花香的嗅觉把握里,多角度地描绘出一幅春日行乐图,轻快明丽,洋溢着蓬勃生机与清朗气息。
下阕则将笔势转注于江上风光。过片谓渔父酒醒后,顿时发觉离归程已远,连忙重新拨桨返回,原来他先时酣饮沉睡,一任船儿随波飘流。不过,对此并未明写,而是通过富于暗示性的动作,由回溯追想完成。在这个空白处,假不写之写,充分体达其悠闲适意的生涯。下面再由人及鸟,续写棹动水响际,惊飞了双双栖憩的鸳鸯,忽地振翅远去,却又相互回头照看。这句表现鸳鸯神态极生动,它们的自然生理特征并具有社会人事内容的启迪性,这样便从容推出结拍,收束全篇:“一杯销尽两眉愁!”“愁”什么呢,或许是韶华易逝人生短促的伤感,对于远方恋人的眷念与离别的悲哀,某种理想境界执着而无望的追求,甚至是闲愁,一抹难以言说也不必说清的淡淡怅惘迷离情绪。总之,它烟雾般缭绕在心头,推诿不去。但一杯在手,便得释然,直觉跟前这花鸟水云无不欣欣然通合天机,与人相亲相近,又何不且乐现时的阳春美景,而拘拘自苦若是,念及此,就尽销愁颜了。
这首小词,似乎顺手写来,无须著力,却清丽畅朗,颇具天然之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浣溪沙》描绘了一幅春日河畔的悠闲景象,充满了自然之美和生活的惬意。
首先,开篇两句“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描绘了河岸两旁红蓼花盛开,花香浓郁,河水清澈,碧波荡漾,流向东方。这里的“红蓼”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花开时色彩鲜艳,香气扑鼻。作者通过视觉和嗅觉的双重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生机勃勃的春景中。
接下来,“小船轻舫好追游”描绘了人们乘着小船,在河上轻松自在地游玩。这里的“轻舫”指的是轻便的小船,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仿佛在春天的河水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由自在。
然后,“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转向了对渔父和鸳鸯的描写。渔父酒醒后重新划动船桨,继续他的劳作,而鸳鸯在水面上飞翔,却又回过头来,仿佛在留恋这片美好的景象。这两句通过渔父和鸳鸯的动作,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生活中的闲适与自在。
最后,“一杯销尽两眉愁”点出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作者通过一杯酒,消解了心中的忧愁,眉头的愁云也随之消散。这句既是对前文悠闲生活的总结,也表达了作者在这种自然美景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慰藉。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展现了春日河畔的美丽风光和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词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读者在欣赏这首词时,不仅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也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放松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