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在乡野的文人张十八的生活场景,同时赞美了他的才华与品格。
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张十八的居住环境:住在浑浊的泥沟旁,水面上漂着青萍,青蛙在没打扫的小桥边欢叫,蝉鸣声中大门常年紧闭。这些意象看似简陋,却透露出主人远离尘嚣、安于清贫的隐士气质。
后四句笔锋一转,点出主人非凡的学识:虽然官职低微("名秩后千品"),但他的诗文造诣堪比儒家经典("六经")。最后两句用典故(汉代扬雄研究古文字的故事),说作者专程来请教生僻字,张十八耐心讲解字形字音,凸显其学问渊博又平易近人的形象。
全诗妙在对比:用简陋环境反衬精神富足,用"浊沟青萍"的质朴画面烘托出"诗文齐经"的深厚学养,展现了古代文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精神境界。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