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此为怀人思归之词。全词大开大合地转换时空,将怀人思归之情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当日异乡秋色的萧索加以比照,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当日的独倚危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通过今昔对比的总体布局,从纵的方面加强了情感的深度、力度。
上片追忆昔日游春、欢宴和别离的情景,通过景物色调、环境气氛的映衬比照,展现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首二句以当日春景起兴,兼点时令、地点。“苕水”即苕溪,作者家乡浙江吴兴。苕溪一带,向以风光秀美著称。词写故乡春色,独取白苹、碧水等色调鲜明的景物,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苹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白”、“碧”二字,设色浓淡相宜,点染出江南的无限春意。三、四句因景及人,着意描绘昔日当此良辰美景,徜徉于花前,寄情于山水,陶醉于筵席的种种赏心乐事。两句中“每逢”从时间上说,“随处”从空间上说,强调时时处处,逢花则乐,遇席则欢,以此提挈笔势,推进感情,其纵情游赏的怡然之乐,溢于纸外。接着用“别时携手看春色”,挽住对旧游的追忆。由欢会而别离,词情因之一转。此句承上启下,暗中转折,直跌出上片煞拍处的“萤火”二句。昔日的故乡欢会,忽成当日的异乡独处;记忆中的旖旎春光,忽成眼前秋夕流萤的惨淡景象。转瞬之间,情景陡变。上片前五句虚景实写,层层开宕;后二句由昔而今,落到现况。
下片“汴河流,如带窄”两句景情缘生,融情入景,将蜿蜒远去的滔滔河水与长流不尽的绵绵乡思融化一起,营造出流水不息,思乡不已的意境。底下“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正是即景而生的无限盼想。波上之叶,本与水俱往,叶随水去,可漂流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但作者说即使河如带窄,身轻似叶,仍难归去,则更深一层地写出欲归不得,的凄苦情怀。接着转换笔锋,由俯视写到仰视。作者望乡心切,凝神远眺,然而望尽寥廓的天宇,唯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天之尽头,更有一抹青山,遮住望眼。从全词看,此句造境尤高远阔大。词中所展拓的境界愈阔大,所引逗的情思往往愈绵邈深长。这句中,云是飘浮无依的“断云”,鹜是离群失所的“孤鹜”,以此映衬自己的飘零身世和孤寂处境,可谓妙合无垠。而天之尽头的青山远影,则给人以归路迢迢、归期渺茫之感。词末由凭高临眺之景,自然过渡到凭高临眺之人。煞拍“无尽相忆”一句,感情份量极重。“相忆”二字,与上片遥相呼应,传达出一种相思而不能相见的惆怅。回首昔日,欢宴难再,往事成空;思想眼前,楼上徘徊,归思难收。全词以徘徊楼上的自我形象作结,凄惋动人,有余而不尽之韵。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整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开篇描绘了汀边的苹草洁白,苕水碧绿,这样的美景让人心情愉悦,每逢花开时都感到快乐,随处都是欢聚的宴席。这里,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美好,回忆起了与朋友或爱人一起欣赏春色的快乐时光。
然而,时光飞逝,如今已是秋夕,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舞,打破了秋夜的宁静。这里,萤火虫的出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过去的怀念。曾经的欢乐时光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秋夜的孤寂。
接着,作者描绘了旱河如带般狭窄,水流缓慢,仿佛自己也像一片轻叶,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找不到回家的路。这里,河流的狭窄和叶子的轻飘,象征着作者在现实中的无助和迷茫,无法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
最后,作者站在楼上,望着断云和孤鹜飞向远方的青山,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断云和孤鹜象征着分离和孤独,而青山则是遥远的目标,作者在楼上徘徊,无法释怀,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无尽回忆。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诗句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