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吟 甲戌端午
招得薰风驱暑,插艾门庭,下帷深寂。
菖蒲酒盏,漫掬流花自涤。
长添线影,閒情消尽,缠臂丝红,沈波菰黑。
拟起湘累问讯,近日湘江秋夜,龙啸消息。
堪笑钟馗倚壁。
脚靴手板须半赤。
面目嶙峋甚,算么么群丑,望风辟易。
吟壶清晏,阚室啸梁无迹。
门外黎邱千百变,搅一天风色。
天龙竖指,忘却魔眼擘。
菖蒲酒盏,漫掬流花自涤。
长添线影,閒情消尽,缠臂丝红,沈波菰黑。
拟起湘累问讯,近日湘江秋夜,龙啸消息。
堪笑钟馗倚壁。
脚靴手板须半赤。
面目嶙峋甚,算么么群丑,望风辟易。
吟壶清晏,阚室啸梁无迹。
门外黎邱千百变,搅一天风色。
天龙竖指,忘却魔眼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丹凤吟 甲戌端午》描绘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民间信仰,同时暗含对现实社会的隐喻。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端午民俗画卷 开篇用"插艾门庭""菖蒲酒盏"等典型意象,生动展现端午节挂艾草、饮雄黄酒的习俗。"缠臂丝红"指系五色丝线辟邪,"沈波菰黑"暗含投粽祭屈原的典故。诗人通过"拟起湘累问讯"(想唤醒屈原询问)的想象,将历史传说与现实节日氛围自然衔接。
2. 钟馗捉鬼的戏谑描写 中间部分以漫画式笔法刻画钟馗形象:红胡子、官靴手板、狰狞面目,吓得小鬼望风而逃。这里"吟壶清晏"(诗酒闲适)与"阚室啸梁"(鬼怪嚎叫)形成对比,暗示正义驱邪的民间信仰。诗人用"堪笑"二字,赋予传统神祇人性化的幽默感。
3. 社会现实的隐喻 结尾笔锋一转,"门外黎邱千百变"借鬼域比喻世间乱象,"天龙竖指"的佛家手势象征超脱。最后"忘却魔眼擘"(看破妖魔本质)点题,暗示诗人对纷乱世相的清醒认知。全诗从节日欢庆到神鬼戏谑,最终升华为对现实的深刻观照,体现"热闹中见冷眼"的独特视角。
艺术特色上,诗人将粽子沉江、钟馗画像等具体物象与"魔眼""天龙"等抽象意象交织,既保留端午的烟火气,又赋予哲理深度。语言上"漫掬流花自涤""脚靴手板须半赤"等句鲜活形象,让传统题材焕发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