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孟阜寻梅韵

平生拙状物,出语辄自咍。
久欲颂梅花,恒恐累纸写不该。
羡子年少气豪敏,诗筒往往岁一来。
语不惊人意不止,笔力待尽千松煤。
我以病骥追霜隼,著鞭不上嗔人催。
置诗太息梅困我,恨不纵斧寻条枚。
嗟乎孤山无人老坡死,水边竹外谁低徊。
我尝欲拟禁字体,不道雪月冰琼瑰。
退藏物后独笑傲,奄有岁晚多惊猜。
纷纷自谓好颜色,万汇秃立皆堪哀。
模将此意入诗句,十年未就梅空开。
君诗却怪梅不早,令我内热红生腮。
强随崄韵终不满,今年又恐坐看落片飞莓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己创作能力的无奈与自嘲。

诗人一开始就坦诚自己不善言辞,写诗时常觉得词不达意,无法完全表达心中的感受。他羡慕那些年轻气盛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写诗如行云流水,笔力雄健。而他自己却像一匹病弱的老马,追赶不上那些敏捷的鹰隼,即使鞭策自己也难以追上,心中不免有些懊恼。

诗人对梅花情有独钟,久想为梅花写诗,但又担心无法写出梅花的神韵,甚至觉得自己被梅花“困住”了,恨不得拿起斧头去砍梅枝,摆脱这种困扰。他感叹孤山无人,老坡已逝,梅花在水边竹外独自开放,却无人欣赏。诗人曾想用一种独特的诗体来描写梅花,但又觉得难以捕捉到梅花在雪月映衬下的冰清玉洁之美。

诗人退隐在万物之后,独自笑傲,却常常被岁月带来的变化和猜测所困扰。他看到世间万物自诩美丽,但在冬季的寒冷中,万物凋零,令人感到悲哀。诗人试图将这种情感融入诗中,但十年来仍未完成,而梅花依旧如期开放。

最后,诗人提到朋友的诗责怪梅花开得太晚,这让他感到内心的焦灼,脸上发热。他勉强跟随险峻的韵脚写诗,但总觉得不够满意,今年恐怕又要眼睁睁看着梅花凋落,花瓣飘散在莓苔上。

这首诗词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创作能力的无奈与自嘲。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刻,既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痴迷,也反映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与挣扎。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