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楼 泛舟秦淮,用李景元韵

腻水微波,浮尘虚涨,画桡随浪悠悠。
听鸭言鸠诉,纵挽转芳韶,窨约何由。
漫替古人忧。
也无须、强买今愁。
笑佯遮歌扇,偷描金粉,难写沧洲。
怪露行蔓草、鸳鸯侣,镇停云殢雨,潜度吴讴。
偏燕帘莺户,似韬钤部勒,那任閒游。
孤负秣陵春,动归怀、蜀郡遨头。
访轻烟澹粉,谁信当年,有十三楼。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泛舟秦淮河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繁华背后的淡淡哀愁。

上阕开篇用"腻水微波"描写秦淮河水的柔腻,暗示这里曾是纸醉金迷之地。"浮尘虚涨"暗指往日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作者听着鸟鸣(鸭言鸠诉),感叹即使能唤回美好春光(挽转芳韶),也难以重现当年的盛况。他说不必为古人担忧,也不必强说今日的愁绪,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最后用歌女佯装用扇子遮面、偷偷描眉的画面,暗示表面的繁华难以掩盖历史的沧桑。

下阕转入更深层的感慨。"怪露行蔓草"描写野草丛生的景象,与昔日鸳鸯情侣在此缠绵的景象形成对比。"潜度吴讴"暗示这里曾飘荡着柔美的吴地歌声。作者用军事术语"韬钤部勒"形容莺燕的鸣叫像在布阵,幽默地表达它们占据了整个空间。结尾处提到"十三楼",这是南宋时期的著名酒楼,如今已成轻烟淡粉般的记忆,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全词以秦淮河为载体,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繁华易逝、盛景难再的永恒主题。作者没有直接抒发哀伤,而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含蓄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历史长河中人事变迁的淡淡惆怅。词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如将鸟鸣比作军事布阵,既新颖又贴切,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视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