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念佛忏悔发愿文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垂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连华生。
亲见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知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每日念佛忏悔发愿文》是一首佛教修行者用来忏悔罪过、表达愿望的诗歌,核心思想是通过念佛来净化心灵、追求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忏悔过错 诗人承认自己过去因为贪婪、愤怒、愚痴(佛教说的"三毒")犯下许多错误,这些错误来自身体行为、语言和思想。现在他真诚忏悔,就像把心里的垃圾清理干净,准备重新开始。这种直面自身缺陷的态度,比单纯求保佑更有意义。

2. 临终愿望 诗人最关心的不是现世利益,而是生命最后时刻能否没有痛苦、障碍,清醒平静地离开。他希望见到阿弥陀佛(代表无限光明的佛),去往没有烦恼的极乐世界("安乐刹")。这其实是在追求一种彻底的精神解脱。

3. 终极理想 往生后并非只顾自己享福,诗人发愿要获得智慧与能力("化身无数"),回到现实世界帮助所有受苦的众生。这种"自己上岸后还要回头救人"的境界,体现了佛教最崇高的利他精神。

整首诗用莲花作比喻很有意思——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却保持洁净,恰似人世间修行:承认过去的错误(淤泥),但通过念佛保持内心纯净(莲花),最终结出帮助他人的果实(莲子)。这种修行方法简单易行(只需念佛),目标却非常崇高,对普通人很有吸引力。

释遵式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