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毛彦谟的人,他弟弟毛彦周去世了,诗人写诗表达哀悼和感慨。
前四句讲兄弟俩的人生经历: 1. 他们在地方学校(乡校)一起度过了十年时光,日子过得平凡甚至有点虚度。 2. 后来皇帝开恩选拔人才,兄弟俩都被选中(网罗指被朝廷录用)。 3. 分别时大家都觉得弟弟一定能考中进士(登上第),结果弟弟回来时却染上重病(沈疴指难治的病)。 4. 这里暗含了人生无常的感叹,明明前途光明却突遭变故。
后四句写弟弟去世的悲痛: 5. "鴒原"指兄弟情谊,秋风吹起时只剩下对弟弟的遗憾 6. "蒿里歌"是古代送葬的哀歌,清晨听到丧歌更觉凄凉 7. 弟弟的抱负还没实现就去世了(荣愿未酬) 8. 最后发出痛心质问:他一生刻苦钻研古籍(稽古),到头来又有什么用呢?
全诗通过对比: - 十年前的同窗欢乐 vs 如今的生死永别 - 当初的仕途期望 vs 最终的病逝结局 - 生前的勤奋苦读 vs 死后的万事成空
表达了三个核心情感: 1. 对英年早逝的深切痛惜 2. 对命运无常的无奈感慨 3. 对"努力必有回报"这个信念的质疑
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一句的反问,就像现代人问"他那么拼命学习工作,结果又得到了什么?"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中用秋风、晨露等自然景象烘托哀伤,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傅察
傅察(1089—1126)字公晦,孟洲济源(今属河南)人,北宋中书侍郎傅尧俞重孙。端重有操,为文温丽,遇事若无所可否,非其意萃然不可犯。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蔡京欲妻以女,拒弗答。曾任青州司法参军、永平、淄川丞,太常博士,兵部、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1125)冬,接伴金国贺正旦使,道逢金太子斡离不,令下拜,抗辩不屈而死,谥忠肃。事迹见《宋史·忠义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