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兴八首 其八

积雨朝来霁,垣衣上板桥。
春光自明媚,客思转萧条。
柱按鹍弦剧,杯倾鹊脑消。
残灯高枕夜,梦里故山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雨后清晨的景象,以及诗人在这个时刻的复杂情感。

首先,诗的开头写道:“积雨朝来霁,垣衣上板桥。”意思是说,连绵的雨终于停了,早晨的阳光洒在长满青苔的板桥上。这里的“积雨”和“霁”形成了对比,给人一种雨过天晴的清新感。而“垣衣”指的是墙上的青苔,诗人用这个细节来表现环境的静谧和自然的美。

接下来,诗人写道:“春光自明媚,客思转萧条。”虽然春天的阳光明媚,但诗人的心情却并不轻松。作为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他感受到的是孤独和凄凉。这里的“春光”与“客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然后,诗人用“柱按鹍弦剧,杯倾鹊脑消。”来表达他内心的烦闷和无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他弹奏着忧伤的乐曲,借酒消愁。这里的“鹍弦”指的是悲伤的琴声,“鹊脑”则是指美酒。通过这些意象,诗人传达出他无法排解的愁绪。

最后,诗人写道:“残灯高枕夜,梦里故山遥。”夜深人静,只有一盏残灯陪伴,诗人躺在床上,梦里回到了遥远的故乡。这里的“残灯”和“高枕”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而“梦里故山遥”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雨后清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虽然春天的景色美好,但诗人的心情却是沉重的。他通过音乐和酒来排解心中的愁绪,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对故乡的思念。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情感的交织,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