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十一首 其七

秦灭汉帝兴,南山有遗老。
危冠揖万乘,幸得厌征讨。
当君逐鹿时,臣等已枯槁。
宁知市朝变,但觉林泉好。
高卧三(一作五)十年,相看成四(一作首成)皓。
帝言翁甚善,见顾何不早。
咸称太子仁,重义亦尊道。
侧闻骊姬事,申生不自保。
暂出商山云,朅来趋洒扫。
东宫成羽翼,楚舞伤怀抱。
后代无其人,戾园满秋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咏史十一首 其七》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咏史诗,通过描述秦汉之间一位隐士的经历,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秦灭汉帝兴”是指秦朝灭掉六国后,汉朝建立的那段历史。诗中的“南山有遗老”指的是秦汉交替时期,一些不支持新朝的隐士仍然居住在山中,不愿与新朝合作。这部分隐士中有一位特别引人注意,他戴着特殊的帽子(危冠)向新朝的统治者(万乘)行礼,表明自己愿意接受新朝的事实,但前提是不要参与频繁的征讨战争。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比隐士和新朝争夺天下的情况,表达了一种怀旧和无奈的情感。隐士们在君主争夺天下的时候就已经变得年老体衰,不再参与争夺。他们只是希望保持自己的清静,享受山林的美景。然而,世事如棋局局新,山林中的清静生活也发生了变化,隐士们感到林泉之乐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美好。

接着,诗人提到了隐士在山中隐居了很长时间(三或五年),与世隔绝,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当新朝的皇帝询问这些隐士时,他们没有早些出来,表明他们的态度是保持中立,不愿过早介入新朝的事务。然而,隐士们也被告知新朝皇帝非常重视他们的意见,并且赞赏他们的行为。

在描述隐士们被新朝重视的同时,诗人还提到太子的仁义和重视道义,但同时也提到了历史上骊姬的恶行和她儿子申生的悲剧,提醒人们不要因为一时的好意而忽视潜在的危险。

最后,诗人提到隐士们短暂出山,参与新朝的事务后,尽管他们尽力做些事情,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朝政的走向,导致东宫(太子)的影响力增大,这反而使得隐士们的初衷落空。诗人通过隐士们的遭遇,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无奈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一位隐士在秦汉交替时期的经历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无情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权力更替所带来的复杂影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