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打新荷 伏日连雨,清冷如深秋,漫成一阕,即元遗山《小圣乐》也。壬寅七月三日
水绿平池,又柳疏蝉断,花亸莺娇。
四檐鸣玉,急响入芭蕉。
未落银床一叶,甚秋色、西来如潮。
断又续,似银河化泪,湿遍鲛绡。
今年轻容早换,任斑斑点点,暮暮朝朝。
马上楼上,两处唱潇潇。
自别苏州画舫,算祇为、吴娘魂销。
绣被底,今宵骤寒,应是秋宵(后明日立秋。)。
四檐鸣玉,急响入芭蕉。
未落银床一叶,甚秋色、西来如潮。
断又续,似银河化泪,湿遍鲛绡。
今年轻容早换,任斑斑点点,暮暮朝朝。
马上楼上,两处唱潇潇。
自别苏州画舫,算祇为、吴娘魂销。
绣被底,今宵骤寒,应是秋宵(后明日立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夏日暴雨带来的清凉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秋日愁思。全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往事的怀念。
上片写暴雨中的景象:池塘水满、柳枝稀疏、蝉声断绝,花朵低垂、黄莺娇啼。屋檐雨滴如玉石相击,急促地打在芭蕉叶上。虽然还未到落叶的秋天,但暴雨带来的凉意让人感觉秋意如潮水般涌来。雨时断时续,仿佛银河化泪,打湿了整个世界。这里用"鲛绡"(传说中鲛人织的薄纱)比喻被雨水浸透的天地,形象生动。
下片转入抒情:今年早早换上了轻薄的夏衣,任凭雨水斑斑点点,从早到晚下个不停。无论是在马上奔波的人,还是在楼中闲坐的人,都在听着这潇潇雨声。自从离开苏州的画舫后,只为江南歌女的柔情而魂牵梦萦。最后以"绣被底,今宵骤寒,应是秋宵"作结,点出暴雨带来的寒意让人误以为已是秋天,呼应开头的"清冷如深秋"。
全词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通过暴雨带来的清凉感受,引发对江南往事的怀念。语言清新自然,比喻新颖贴切,尤其是将暴雨比作"银河化泪",将雨后的世界比作浸湿的鲛绡,既形象又富有诗意。结尾处"骤寒"与"秋宵"的呼应,更强化了季节错位带来的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