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四首 其三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士兵的悲壮生活,充满了战争带来的伤痛和离别之苦。

前两句"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讲的是士兵在边疆驻守多年,已经三次看到塞外的草由枯转青(即过了三年)。新来的楼烦士兵接替了原本驻守的羌族士兵。这里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边疆驻防时间漫长,二是不同民族的士兵轮番上阵,说明战事频繁。

后两句"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最为震撼。说的是当初一起来当兵的战友们,如今有的已经战死。活着的士兵为死去的战友伤心,而战死者的孤魂整夜都在曾经驻扎过的军营里哭泣。这里用"孤魂哭旧营"的想象,把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惨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没有直接写战场厮杀,而是通过驻守时间之长、战友生死相隔、亡魂夜哭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苦难。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士兵的同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