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种下一棵槐树的故事,背后藏着大志向。
开头说,当年种槐树的人很用心,但他真正的抱负(“经纶”指治理国家的才能)却没人懂——就像诸葛亮庙前的古柏,大家只记得树,却忘了他的才华;又像召公(周朝贤臣)留下的甘棠树,百姓只传颂他的诗,未必理解他的政治理想。
中间感叹时光流逝,种树人的容颜老去,但当年种下的槐树如今长成高大茂密的模样,让老房子焕然一新。这里用“厦屋”(大房子)比喻槐树遮天蔽日的枝叶,也暗指种树人的理想终于有了根基。
最后两句是升华:种槐不仅是一时的风光,更让种树人的名声和槐树一起永远流传。就像我们今天看到古树会想起古人一样,高尚的志向终会被时间证明。
简单来说:这首诗用种树比喻人生抱负。真正的理想起初可能不被理解,但只要坚持,终会像大树一样扎根生长,让后人仰望。
傅察
傅察(1089—1126)字公晦,孟洲济源(今属河南)人,北宋中书侍郎傅尧俞重孙。端重有操,为文温丽,遇事若无所可否,非其意萃然不可犯。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蔡京欲妻以女,拒弗答。曾任青州司法参军、永平、淄川丞,太常博士,兵部、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1125)冬,接伴金国贺正旦使,道逢金太子斡离不,令下拜,抗辩不屈而死,谥忠肃。事迹见《宋史·忠义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