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叹 其六 忧苦
悲余心之悁悁兮,哀故邦之逢殃。
辞九年而不复兮,独茕茕而南行。
思余俗之流风兮,心纷错而不受。
遵壄莽以呼风兮,步从容于山廋。
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倚石岩以流涕兮,忧憔悴而无乐。
登巑岏以长企兮,望南郢而窥之。
山修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
听玄鹤之晨鸣兮,于高冈之峨峨。
独愤积而哀娱兮,翔江洲而安歌。
三鸟飞以自南兮,览其志而欲北。
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
欲迁志而改操兮,心纷结其未离。
外彷徨而游览兮,内恻隐而含哀。
聊须臾以时忘兮,心渐渐其烦错。
愿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郁其难释。
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
长嘘吸以于悒兮,涕横集而成行。
伤明珠之赴泥兮,鱼眼玑之坚藏。
同驽鸁与乘驵兮,杂班駮与阘茸。
葛藟蔂于桂树兮,鸱鸮集于木兰。
偓促谈于廊庙兮,律魁放乎山间。
恶虞氏之箫韶兮,好遗风之激楚。
潜周鼎于江淮兮,爨土鬵于中宇。
且人心之持旧兮,而不可保长。
邅彼南道兮,征夫宵行。
思念郢路兮,还顾眷眷。
涕流交集兮,泣下涟涟。
叹曰:登山长望中心悲兮。
菀彼青青泣如颓兮。
留思北顾涕渐渐兮。
折锐摧矜凝泛滥兮。
念我茕茕魂谁求兮?
仆夫慌悴散若流兮。
辞九年而不复兮,独茕茕而南行。
思余俗之流风兮,心纷错而不受。
遵壄莽以呼风兮,步从容于山廋。
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倚石岩以流涕兮,忧憔悴而无乐。
登巑岏以长企兮,望南郢而窥之。
山修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
听玄鹤之晨鸣兮,于高冈之峨峨。
独愤积而哀娱兮,翔江洲而安歌。
三鸟飞以自南兮,览其志而欲北。
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
欲迁志而改操兮,心纷结其未离。
外彷徨而游览兮,内恻隐而含哀。
聊须臾以时忘兮,心渐渐其烦错。
愿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郁其难释。
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
长嘘吸以于悒兮,涕横集而成行。
伤明珠之赴泥兮,鱼眼玑之坚藏。
同驽鸁与乘驵兮,杂班駮与阘茸。
葛藟蔂于桂树兮,鸱鸮集于木兰。
偓促谈于廊庙兮,律魁放乎山间。
恶虞氏之箫韶兮,好遗风之激楚。
潜周鼎于江淮兮,爨土鬵于中宇。
且人心之持旧兮,而不可保长。
邅彼南道兮,征夫宵行。
思念郢路兮,还顾眷眷。
涕流交集兮,泣下涟涟。
叹曰:登山长望中心悲兮。
菀彼青青泣如颓兮。
留思北顾涕渐渐兮。
折锐摧矜凝泛滥兮。
念我茕茕魂谁求兮?
仆夫慌悴散若流兮。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汉代文人刘向《九叹》中的第六篇,名为《忧苦》。全诗以第一人称视角,抒发了一个流亡者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内心无法排解的苦闷。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流亡者的孤独画面 诗人用"独茕茕而南行""倚石岩流涕"等句子,勾勒出一个在荒野中独自行走的形象。九年不能归乡,他像迷路的孩子般望着故乡方向("望南郢而窥之"),连山峦都显得格外遥远。这个画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漂泊者的无助。
2. 矛盾的心理挣扎 诗中充满矛盾情绪:听到鹤鸣想借鸟传信却追不上("愿寄言于三鸟兮"),想改变心境却做不到("欲迁志而改操")。最动人的是他试图用音乐排解忧愁("愿假簧以舒忧"),却发现连乐器都解不开这个心结。这种反复自我挣扎的状态,很像现代人陷入抑郁时的心理循环。
3. 辛辣的社会讽刺 后段用一系列对比暗讽当时社会黑白颠倒:明珠被扔进泥里,鱼眼珠却被珍藏;桂树上缠着野藤,猫头鹰停在木兰树上。这暗示着小人得志("偓促谈于廊庙"),贤人被放逐("律魁放乎山间")的社会现实。最后"炊具用土锅,周鼎沉江底"的比喻,更是直接批判了价值观的错乱。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政治抒怀,更刻画了人类共通的思乡病。当我们把"南郢"替换成现代人思念的家乡、故土或某个失去的美好时代,诗中"登山长望中心悲"的眺望姿态,依然能引起强烈共鸣。那些试图用音乐排忧、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却失败的细节,精准呈现了深度忧郁时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