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危楼古镜影犹寒

危楼古镜影犹寒。倒景忽相看。桃花不识东西晋,想如今、也梦邯郸。缥缈神仙海上,飘零图画人间。
宝光丹气共回环。水弱小舟闲。秋风难老三珠树,尚依依、脆管清弹。说与霓裳莫舞,银桥不到深山。

译文及注释

危楼古镜影犹寒。倒景忽相看。桃花不识东西晋,想如今、也梦邯(hán)(dān)。缥(piāo)(miǎo)神仙海上,飘零图画人间。
独倚高楼,望镜中身影犹感孤冷凄清寒。孤灯下形单影只,只能独坐与孤影相看。桃花独自开放不知朝代变更、人事变迁,离开故乡已久很多年,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去呢?海上那神仙住处虚无缥缈,只能在这人世间飘荡流浪。
危楼:高楼。倒景:一作“倒影”。

宝光丹气共回环。水弱小舟闲。秋风难老三珠树,尚依依、脆管清弹。说与霓(ní)(cháng)莫舞,银桥不到深山。
霞光如锦与云雾共环绕,溪流浅浅、小舟悠闲的停靠在浅滩边上。生命力强的珍木从不惧秋风萧瑟,心中愁绪万千,只能吹奏笛子以抒心中忧闷。那翻飞的霓裳舞曲不再有,通向月宫的银桥也无法到达那遥远的山岭。
宝光:神奇的光辉。丹气:赤色的水气。亦指彩霞。回环:环绕。水弱:水流细小。难老:犹长寿。多用作祝寿之辞。三珠树:本作“三株树”。依依:留恋,不忍分离。脆管:笛的别称。银桥:传说中仙杖变化而成的大桥。桥可通月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独倚高楼,望镜中身影犹感孤冷凄清寒。孤灯下形单影只,只能独坐与孤影相看。桃花独自开放不知朝代变更、人事变迁,离开故乡已久很多年,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去呢?海上那神仙住处虚无缥缈,只能在这人世间飘荡流浪。
霞光如锦与云雾共环绕,溪流浅浅、小舟悠闲的停靠在浅滩边上。生命力强的珍木从不惧秋风萧瑟,心中愁绪万千,只能吹奏笛子以抒心中忧闷。那翻飞的霓裳舞曲不再有,通向月宫的银桥也无法到达那遥远的山岭。

注释
危楼:高楼。
倒景:一作“倒影”。
宝光:神奇的光辉。
丹气:赤色的水气。亦指彩霞。
回环:环绕。
水弱:水流细小。
难老:犹长寿。多用作祝寿之辞。
三珠树:本作“三株树”,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原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又是对唐初王勔、王勮、王勃兄弟三人的美称,另还指王铎、倪元璐与黄道周,他们均为明代重要的书法家。
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脆管:笛的别称。
银桥:传说中仙杖变化而成的大桥。桥可通月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风入松·危楼古镜影犹寒》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追寻仙境的情怀,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开篇的“危楼古镜影犹寒”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危楼象征着一种高远的境界,古镜则映照出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仿佛在暗示现实世界的冷漠与无奈。

接着的“桃花不识东西晋,想如今、也梦邯郸”借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世事变迁的无常。桃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但它们已经无法辨认曾经的辉煌时代,如今的景象如同梦境般虚幻。这里透露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认为一切繁华都如过眼云烟。

“缥缈神仙海上,飘零图画人间”进一步将仙境与人间对比。神仙在海上缥缈无踪,象征着理想的境界遥不可及;而人间则如一幅飘零的图画,充满了动荡与不安。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疏离。

“宝光丹气共回环。水弱小舟闲”描绘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景象,宝光和丹气象征着仙境的美好,水弱和小舟则表现出一种自在闲适的生活状态。这种画面与前面现实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秋风难老三珠树,尚依依、脆管清弹”中的三珠树象征着永恒的美好,秋风虽然萧瑟,但无法摧残它。脆管清弹则暗示着一种高雅的艺术追求,表达出作者在纷繁世界中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执着。

结尾的“说与霓裳莫舞,银桥不到深山”则带有一种劝诫的意味。霓裳象征着繁华与诱惑,银桥则象征着通往仙境的桥梁。作者劝诫人们不要沉迷于世俗的繁华,因为真正的仙境并不在喧嚣的尘世,而在深山的宁静之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比现实与仙境,表达了对世间繁华的淡漠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作者在冷清的现实中寻找内心的宁静,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自由与美好。这种情怀既带有对世俗的疏离感,又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现了一种深邃而超然的精神境界。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