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路教
北风何栗烈,木落清霜飞。
天高鄞水寒,客子话别离。
三载县博士,官冷苦自縻。
青灯坐深夜,竹屋风凄凄。
齐人报及瓜,喜色浮双眉。
翩然告归去,浩气不可羁。
丈夫太阿剑,断玉如切泥。
绿尘凝古匣,岂终韬光辉。
县邑聊小试,才大当优为。
天空雁影寒,日暮烟光微。
行行各自励,勿叹功名迟。
天高鄞水寒,客子话别离。
三载县博士,官冷苦自縻。
青灯坐深夜,竹屋风凄凄。
齐人报及瓜,喜色浮双眉。
翩然告归去,浩气不可羁。
丈夫太阿剑,断玉如切泥。
绿尘凝古匣,岂终韬光辉。
县邑聊小试,才大当优为。
天空雁影寒,日暮烟光微。
行行各自励,勿叹功名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张路的县学教师在寒冬中辞别友人、准备返乡的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怀才不遇却依然保持傲骨的读书人形象。
开头四句用北风、落叶、寒霜勾勒出萧瑟的冬景,为离别营造氛围。这位张路老师在偏远小县当了三年清贫的学官,常常独自在漏风的竹屋里挑灯夜读。"齐人报及瓜"用典故暗示他任期已满(古代称任期结束为"瓜代"),终于能像出鞘的宝剑般意气风发地回乡。
诗人用宝剑比喻张路的才华:名贵的太阿剑能斩玉如泥,即便暂时收在落灰的剑匣里,终会绽放光芒。现在治理小县只是牛刀小试,将来必有大作为。结尾处夕阳雁影的描写,既呼应开头的离别场景,又寄托着对友人前程的期许——不必焦虑功名来迟,只要坚持前行,终会有所成就。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两种气质的交融:一方面是寒士的清苦(漏风的屋子、冰冷的官舍),另一方面是文人骨子里的傲气(宝剑比喻、对未来的笃定)。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尊严和希望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可贵品格。
袁士元
庆元路鄞县人,字彦章,号菊村学者。幼嗜学,性至孝。以荐授鄞学教谕,调西湖书院山长,改鄮山,迁平江路学教授。后擢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不就。有《书林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