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澹公归嵩山龙潭寺葬本师

野烟秋水苍茫远,禅境真机去住闲。双树为家思旧壑,
千花成塔礼寒山。洞宫曾向龙边宿,云径应从鸟外还。
莫恋本师金骨地,空门无处复无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送别同门归葬本师的情景,充满了禅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野烟秋水苍茫远”描绘了一幅辽阔而朦胧的自然景象,象征着人生的迷茫和不可捉摸。接下来的“禅境真机去住闲”则点明了僧人对禅宗的理解:禅的真谛在于超脱世俗,随遇而安,心无所执。

“双树为家思旧壑,千花成塔礼寒山”这两句借用了佛教中的典故。双树指的是佛祖涅槃时的双树,象征着生死的无常;千花成塔则暗示了佛法的庄严与永恒。僧人虽然身在佛门,但依然怀念过去的修行之地,表达了内心的矛盾与思念。

“洞宫曾向龙边宿,云径应从鸟外还”这两句描绘了修行者的行脚生活。洞宫、云径都是修行者常去的地方,象征着修行之路的艰辛与孤独。而“龙边”“鸟外”则暗示了修行者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进入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最后两句“莫恋本师金骨地,空门无处复无关”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僧人劝诫同门不要过分留恋本师的遗骨之地,因为禅宗讲究的是悟性,而非外在的形式。空门即是佛门,真正的禅者心中无所执,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达到了一种心无所住的超然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禅理的阐释,表达了僧人对修行、生死、无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同门的劝诫与期许。诗中既有对世俗的超越,也有对佛法的敬畏,充满了禅宗的智慧与哲理。

杨巨源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