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西河先生 其一

黄河日夜流,奔澜不可砥。
非善操舟人,何以识端委。
大江南北间,木饥兼水毁。
未遇和扁医,疮痍无自起。
五月卖新丝,不闻饬簠簋。
譬彼折辕车,泥涂岂合轨。
从来小者廉,必自大法始。
忽有正人出,澄源肃风纪。
烹阿封即墨,行行避且止。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社会动荡与道德沦丧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正人君子的期待。

开头用黄河奔流不息、无法阻挡的意象,比喻社会的混乱和不可控。接着提到,没有真正懂得驾船的人,就无法从混乱中找到出路,暗示当时缺乏能治理国家的贤才。随后,诗中描述了江南江北地区的饥荒和水灾,百姓生活困苦,却找不到像古代名医扁鹊那样的能人来救治,社会疮痍遍布,无人能解。

诗中还提到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贱卖新丝,生活艰难,而官府却未能整顿秩序,就像一辆坏掉的车在泥泞中无法前行,社会陷入了混乱和停滞。作者指出,社会的小问题往往源于大法度的缺失,暗示道德和法律的败坏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最后,诗中出现了一个转折:作者期待有一位正直的人出现,能够整顿风气,恢复秩序。就像古代贤君烹杀奸臣、封赏忠臣一样,这样的正人君子能让混乱的社会重新走上正轨。诗中表达了对正义和秩序的渴望,以及对道德沦丧的深刻反思。

整体来看,这首诗词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具体的场景,揭示了社会的混乱与腐败,同时寄托了对正人君子的希望,表达了对道德重建和社会稳定的强烈愿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