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嘉州凌云寺作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
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
僧房云濛濛,夏月寒飕飕。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远舟。
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登嘉州凌云寺作》是一首描绘登高望远、感悟自然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领略了凌云寺的壮丽景色,并抒发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之情。

诗的开头,诗人站在凌云寺,寺庙高耸入云,仿佛飞鸟都无法触及。青翠的山峰上,朱红色的楼阁显得格外醒目。诗人艰难地攀爬到半山腰,终于登顶,心情喜悦。从这里,他才真正感受到宇宙的广阔,俯瞰三条江流在脚下交汇。晴天时,远处的峨眉山清晰可见,仿佛在波涛上漂浮。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绘了四周的景色:烟雾缭绕的旷野显得开阔,茂密的棕榈和楠木林则显得阴森。诗人表达了想要割断世俗的牵绊,永远在尘世之外遨游的愿望。他感受到山间的回风,仿佛吹过虎穴,片片雨滴像龙湫瀑布般落下。僧房被云雾笼罩,夏季的夜晚也感到寒意。

最后,诗人俯瞰近处的城郭,远望稀疏的船只,感叹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仿佛天宫般让人流连忘返。他觉得自己所担任的官职微不足道,想要离开,却又感到愁绪难解。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融为一体。他不仅描绘了凌云寺的壮丽,还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体验,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自由、超脱的追求。这种情感和境界,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与思考。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