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共骇(hài)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
骇:惊骇。木兰舟:这里指龙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cáo)嘈殷(yīn)碧流。
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
青汉:云霄。殷:震动。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
终古:从古至今。
江亭暇(xiá)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暇日:空闲。高会:指端午节会船竞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注释
午日:端午节这天。
骇:惊骇。
木兰舟:这里指龙舟。
青汉:云霄。
殷:震动。
终古:从古至今。
暇日:空闲。
高会:指端午节会船竞渡。
鉴赏
《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边贡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在闲暇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丝丝闲愁。
首联是写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表现了端午节时期热闹的场面。
颔联全面描写了龙舟的装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颈联进而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风俗至今仍然存在。
尾联直接抒情,诵读《离骚》,吐露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
这首诗沉稳平淡,风格朴质,包含着诗人对爱国民众英雄的崇敬心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的是端午节观看龙舟赛的热闹场景,同时融入了对屈原的怀念,展现出节日氛围与历史情怀的交织。
前四句写赛龙舟的壮观场面: - 开头用“群龙水上游”制造悬念——人们惊讶水上有龙群游动,仔细看才发现是装饰成龙形的木兰舟(龙舟)。这种写法生动有趣,一下子把读者带入热闹的现场。 - “云旗猎猎”写彩旗在风中哗啦作响,像要扫到天上的银河;“雷鼓嘈嘈”形容鼓声震天,连碧绿的江水都在震动。这两句用夸张的比喻,让人仿佛看到旗帜招展、听到鼓声震耳,画面和声音都极具冲击力。
后四句转向对屈原的追思: - 诗人由龙舟赛联想到它的起源——纪念屈原。他说屈原的冤魂永远存在,而楚地(湖南湖北一带)保留的赛龙舟习俗就是对屈原的纪念。 - 最后两句像是诗人的自言自语:在江边亭子里趁着闲暇聚会,喝醉了读《离骚》却还是解不开愁绪。这里的“不解愁”很耐人寻味,既包含对屈原遭遇的感同身受,也暗含诗人自己难以排遣的忧思。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 1. 动静结合:前段赛龙舟是动态的热闹,后段凭吊屈原是静态的沉思,一张一弛间让读者情绪随之起伏。 2. 古今交融:表面写当下节日景象,实则贯穿千年历史,让热闹的民俗活动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色。 3. 明暗双线:明线是看比赛喝酒的日常,暗线是对屈原精神的致敬,普通读者能看热闹,深思者能品出门道。
就像今天我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看赛龙舟时,如果突然想到“这个习俗原来是为了纪念一位爱国诗人”,那一刻的感受就和这首诗产生了共鸣——它把节日的欢腾和历史的深沉完美地拧成了一股文化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