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仙游观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初见 一作:下见)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闲 一作:生)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译文及注释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qī)凄宿雨收。(初见 一作:下见)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五城楼:这里借指仙游观。宿雨:隔宿的雨。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zhēn)声近报汉宫秋。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闲 一作:生)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闲:一作“生”。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注释
同题仙游观: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
五城楼:《史记·封禅书 》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宿雨:隔宿的雨。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闲:一本作“开”。
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
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鉴赏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雨后仙游观观内观外的景色。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并描写了天气情况。颔联写观外秋夜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形象地展现了仙游观宁静娴雅的景色。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

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同题仙游观》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仙游观时所见的景色和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首联“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诗人一开始就站在仙台的五城楼上,看到了雨后的风物。这里的“五城楼”是指楼高五层的大楼,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经过一夜的雨水洗涤,周围的景色显得格外清新。

颔联“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远山和晚景的图景。远处的山色与秦地的树木相连接,仿佛连成一片;而近处传来的捣衣声,则预示了秋天的到来。这两句通过远近景物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

颈联“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诗人继续描写仙游观中的环境。观内空荡的坛台上,稀疏的松树投下了淡淡的阴影,显得格外宁静;细长的小草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周围的小洞也显得格外幽静。这一联不仅描绘了静态的景致,也流露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氛围。

尾联“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他认为不需要特意到别处去寻找仙境,人间同样有着美好的地方。这里的“丹丘”指的是仙境,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仙游观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中虽然提到了“仙游”,但实际上更多地是在赞美和享受眼前的真实景色,传达了一种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美好、热爱生活的态度。

韩翃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