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秋柳和清真

短丝直。
还想春前暗碧。
斜阳外,犹剩几株,入眼萧条是秋色。
年来怨去国。
谁识。
风流旧客。
江潭上,如遇故人,应惜飘零泪盈尺。
芳时逝无迹。
记酒渍衫襟,花送帆席。
天涯芳草逢寒食。
愁客舍罢歌,去程人渺,曾将音问附信驿。
竟长滞天北。
心恻。
恨空积。
又别馆乌啼,高树蝉寂。
寒烟远水秋无极。
但月明双杵,露沾孤笛。
休寻旧梦,怕梦杳,泪更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兰陵王 秋柳和清真》是一首借秋柳抒发人生感慨的婉约词,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一、秋柳引发的漂泊感 开篇用"短丝直"形容柳枝干枯,对比春天"暗碧"的生机,突出秋的萧条。斜阳下仅存的几株柳树,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去国"指离乡)想起自己像柳絮一样飘零的命运。"江潭遇故人"的典故,暗示无人理解自己的孤独。

二、回忆与现实的落差 中段通过强烈对比:记得春天时衣衫沾着酒香("酒渍衫襟"),船帆上落满花瓣("花送帆席"),寒食节邂逅芳草;而现在客栈无人唱歌("客舍罢歌"),同行者已远去,寄出的书信也石沉大海。这种美好与孤寂的对比,凸显时间流逝的残酷。

三、深夜的孤独具象化 结尾用声音营造孤寂:乌啼、蝉鸣本已凄清,现在连这些声音都消失了("蝉寂"),只剩月光下的捣衣声("双杵")和沾露的笛声。最后直接点破:不敢回忆过去,因为连梦里都找不到慰藉,只会让人哭得更伤心。

全词妙在将柳树拟人化,柳的枯荣就是人生的起伏。通过"酒渍-花帆"的暖色记忆与"乌啼-寒烟"的冷色现实交织,配合"杵声-孤笛"的听觉渲染,把漂泊者"无处安放"的愁绪写得淋漓尽致。最后"怕梦杳"三字,道尽了对回忆既渴望又恐惧的矛盾心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