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读书人的困惑与自省,核心思想是:盲目追求学问反而可能离真理更远,死读书不如活思考。
前两句"书前有易不知易,玄上求玄恐未玄"像是读书人的自嘲:整天研究《易经》却连最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拼命钻研玄妙理论反而可能更糊涂。这里用"易"字双关,既指《易经》,也指"容易"——就像现代人捧着成功学书籍却过不好生活,沉迷哲学概念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后两句"白首纷如成底事,蠹鱼徒自老青编"画面感很强:头发都白了还在杂乱书堆里打转,像书虫(蠹鱼)一样把人生耗在发霉的书本(青编)上。诗人用蛀虫啃书的形象,犀利地指出死读书的荒谬——知识若不能滋养生命,反而会蛀空人生。
全诗的魅力在于它戳破了知识分子的通病:把手段(读书)当目的,用知识的囤积代替真正的思考。就像现在有人刷手机"学习"却越学越焦虑,古人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书本厚度,而在能否把知识转化为生活的洞察力。
张载
张载,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详。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亢与张载、张协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