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浣纱石

越纱出机中,剪向春风里。
皎若秦川云,飘扬随渌水。
佳人临浅濑,无言空徙倚。
不惜红颜劳,素丝谁为理。
敛衣入中林,澄江皓千里。
青苔日夜生,沈思竟难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浣纱女子在江边劳作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烘托,展现了她的孤独与坚韧。

开头四句写浣纱的美丽:越地(今浙江一带)出产的纱从织机取下,在春风中裁剪。它洁白如秦川(陕西一带)的云朵,轻盈地随清澈的流水飘动。这里用"云"和"水"比喻纱的洁白与柔美,暗示女子劳动成果的精美。

中间六句聚焦浣纱女子:她站在浅滩边,默默倚靠石头,不言不语。她不辞辛劳地工作,但织好的素纱却无人理会("谁为理"暗指无人赏识)。最终她收起衣裳走入树林,眼前是绵延千里的澄澈江水。这些细节透露出女子的孤独——她辛勤劳作却无人理解,只能与自然为伴。

最后两句以景结情:青苔日夜生长(暗示时间流逝),而女子的沉思却难以停止。这个开放式结尾让读者不禁思考:她究竟在沉思什么?是对命运的无奈?对知音的期待?还是对未来的迷茫?

全诗通过"纱"的意象,将女子的劳动、孤独与自然景物巧妙融合。语言清新自然,没有直接抒情,却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女子内心的孤寂与坚韧。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女子不言不语的劳作身影,比任何言语都更能触动人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