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夜晚江上行舟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寒意的氛围。
首先,“璧月寒生晕,银河冻欲冰”这两句,诗人用“璧月”和“银河”来描绘夜空的景象。璧月是指明亮的月亮,但它周围似乎有一层模糊的光晕,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银河则像是快要结冰一样,显得格外清冷。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夜晚的美丽,也暗示了天气的寒冷。
接下来,“稳坐蓝舆酒半醒”这句,诗人坐在蓝色的轿子里,酒意还未完全消退。这里的“蓝舆”可能是指一种装饰华丽的轿子,给人一种悠闲、舒适的感觉。而“酒半醒”则表明诗人虽然有些微醺,但依然保持着清醒的意识,能够感受到周围的环境。
然后,“登。渔舟红蓼汀”这句,诗人登上了一艘渔舟,停泊在长满红蓼的水边。红蓼是一种水边常见的植物,秋天时叶子会变成红色,给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这里的“登”字简洁明了,表达了诗人从陆地上到舟中的动作。
最后,“樵楼暝。冬冬初起更”这两句,诗人提到了远处的樵楼(可能是指打更人所在的楼),夜色中显得朦胧而安静。而“冬冬初起更”则是指打更人开始敲打更鼓,宣告夜晚的某个时辰已经到来。这里的“冬冬”是象声词,模拟更鼓的声音,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夜晚江上行舟的宁静画面。诗人通过对月亮、银河、渔舟、红蓼等元素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寒冷而美丽的夜晚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微醺中对这种宁静生活的享受。诗词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