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杏花开日董澍邀游延庆(2002年)
居庸关外,蟠蛟路上,晴峦叠翠如屏。
莺谷抱潭,莲峰倒影,朝云澹宕空灵。
何处动芳馨。
正牧童憨笑,遥指香营。
杏苑霞开,粲然千里斗娉婷。
来寻战国长城。
抚残垣断壁,感慨丛生。
荒草盛衰,狼烟聚散,销沉剑戟豪英。
妫水去无声。
泛小舟薄暮,终古幽情。
更拟花间醉月,吹笛到天明。
莺谷抱潭,莲峰倒影,朝云澹宕空灵。
何处动芳馨。
正牧童憨笑,遥指香营。
杏苑霞开,粲然千里斗娉婷。
来寻战国长城。
抚残垣断壁,感慨丛生。
荒草盛衰,狼烟聚散,销沉剑戟豪英。
妫水去无声。
泛小舟薄暮,终古幽情。
更拟花间醉月,吹笛到天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次春游延庆的所见所感,充满画面感和历史沉思。
上阕写春日山野美景。开篇用"居庸关外"点明地点,用"蟠蛟路上"形容山路蜿蜒。"晴峦叠翠如屏"六个字就勾勒出晴空下山峦叠翠的壮阔景象。接着镜头拉近:黄莺栖息的幽谷环抱着潭水,莲花状的山峰倒映水中,晨云飘荡更添空灵。忽然闻到花香,憨笑的牧童遥指远方——原来是大片盛放的杏花,如霞光灿烂,千里争艳。这里用"斗娉婷"形容杏花争奇斗艳的生动姿态。
下阕转入历史怀想。诗人寻访战国古长城,抚摸残垣断壁时感慨万千。荒草年复一年枯荣,古代烽火台上的狼烟早已消散,那些持剑的英雄也湮没在历史中。"妫水去无声"既是写实景,也暗喻历史长河的无声流逝。黄昏泛舟时,这种怀古幽情愈发浓烈。最后突发奇想:不如在花丛中赏月醉酒,吹笛到天亮,用浪漫的方式与历史对话。
全词妙在三个转换:从大景到小景的空间转换,从现实到历史的时空转换,以及从感慨到洒脱的情绪转换。写景时色彩明丽(翠、霞、粲然),怀古时苍凉厚重(残垣、荒草、狼烟),最后以旷达作结,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历史情怀与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