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

袅袅和烟映玉楼,半垂桥上半垂流。
今年渐见枝条密,恼乱春风卒未休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柳树的画面,通过柳树的形态和与环境的互动,传达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首句“袅袅和烟映玉楼”中,“袅袅”形容柳枝轻柔飘动的样子,“和烟”则描绘了柳枝在薄雾中的朦胧美,仿佛与烟雾融为一体。“映玉楼”则点出了柳树所在的环境,可能是靠近一座装饰华丽的楼阁,柳枝的柔美与楼阁的精致相得益彰。

第二句“半垂桥上半垂流”进一步描绘了柳树的姿态。柳枝一部分垂在桥上,一部分则垂向流水,仿佛在桥上与水面上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这种姿态不仅展示了柳树的柔美,也暗示了它的生命力,仿佛在向四周伸展,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存。

第三句“今年渐见枝条密”则点出了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柳树的枝条越来越密集,显示出它的生长旺盛。这种变化不仅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蓬勃。

最后一句“恼乱春风卒未休”中,“恼乱”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柳树与春风之间的互动。春风不断吹拂,柳枝随风摆动,仿佛在与春风嬉戏,甚至有些“恼乱”春风的意味。这种互动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活力和柳树的灵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柳树在春天的姿态和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春日的场景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