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泛镜湖
漾舟喜湖广,湖广趣非一。
愉目野载芜,清心山更出。
孤烟昼藏火,薄暮朝开日。
但爱春光迟,不觉舟行疾。
归雁空间尽,流莺花际失。
远情自此多,景霁风物和。
芦人收晚钓,棹女弄春歌。
野外寒事少,湖间芳意多。
杂花同烂熳,暄柳日逶迤。
为客顿逢此,于思柰若何⑴?
愉目野载芜,清心山更出。
孤烟昼藏火,薄暮朝开日。
但爱春光迟,不觉舟行疾。
归雁空间尽,流莺花际失。
远情自此多,景霁风物和。
芦人收晚钓,棹女弄春歌。
野外寒事少,湖间芳意多。
杂花同烂熳,暄柳日逶迤。
为客顿逢此,于思柰若何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早春时节在镜湖泛舟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首先,诗人泛舟湖上,发现湖面广阔,景色多变,让他感到非常愉悦。他看到田野上长满了野草,虽然看似杂乱,却让他心情舒畅。远处的山峰清晰可见,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接着,诗人描述了时间的流逝。白天的时候,炊烟袅袅,傍晚时分,太阳渐渐升起。诗人沉浸在春光的美好中,不知不觉间舟行速度加快。归雁消失在天空中,流莺在花丛中飞舞,这些景象让诗人感到时光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幻。
然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眼前景色的深深喜爱。湖面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渔民在傍晚收网,船女在春天唱歌,这些都让诗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最后,诗人感叹早春时节的野外寒冷的事情少了,湖间的花香和春意却越来越多。杂花烂漫,柳树随风摇曳,这些景象让他感到春天的生机勃勃。作为一个游客,他能在这个时候遇到这样的美景,心中充满了感慨和喜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早春镜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充满了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