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萼红 龚孝廉克一寓居晋阳庵侧因属余颜其齐日闻钟并系以词

傍禅关。
搆閒亭似舫,四面启疏棂。
十五良宵,一双人影,三千里外钟声。
有多少、春人心事,柰秋窗、黄叶巳先零。
借了蒲团,翻残梵页,悟彻镫檠。
我亦能来听此,只青衫似梦,百倍凄清。
苦竹疏芦,幽花淡草,此身如在江城。
况惹起、寒虫鸣砌,又丁丁、莲漏滴残更。
待得萧斋响寂,人语还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文人龚孝廉克一寓居在晋阳庵旁的一个小院里,所作的一首词。词中表达了思乡之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秋夜的寂静。

首句“傍禅关。搆閒亭似舫,四面启疏棂”描写了一个安静的禅院旁,有一个像船一般的小亭子,四面窗户开着,透着清风。这里用“禅关”来形容晋阳庵,强调这里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

接下来的“十五良宵,一双人影,三千里外钟声”表达了一个美好的夜晚,他看到了两个人的影子,而远处传来的是三千里之外的钟声。这钟声可能是在提醒人们夜深了,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远方的相思之情。

“有多少、春人心事,柰秋窗、黄叶巳先零”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春日里的种种情感在秋夜的静谧中变得更加鲜明,尤其是看到窗外的黄叶已经凋零,更增添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借了蒲团,翻残梵页,悟彻镫檠”描绘了一种修行的状态,借来了蒲团坐下来,翻阅着佛经,心中感悟更深。在这里,“蒲团”是指打坐修行的坐垫,“梵页”是指佛经的篇章,“镫檠”是指油灯。

“我亦能来听此,只青衫似梦,百倍凄清”则转换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他也可以来这里听钟声,但身穿的青衫像梦一般,更加增添了内心的凄凉感。

“苦竹疏芦,幽花淡草,此身如在江城”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表达一种生活状态,虽然身处于晋阳庵,但心中的游历感更像是在江城,表现了一种飘忽不定的心境。

最后的“况惹起、寒虫鸣砌,又丁丁、莲漏滴残更。待得萧斋响寂,人语还生”则描写了一个更加宁静的夜晚,寒虫在石阶上鸣叫,莲花水钟的滴答声渐渐消失,直到周围一片寂静,但突然有人声又起。这里表达了夜晚宁静中蕴含的生机,也暗示着即使再寂静,生活也会继续。

整首词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在静夜中寻找心灵归宿的主题。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