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江上逢故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漂泊多年后,偶遇故人时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十年蓬转金陵道”,用“蓬转”比喻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四处漂泊,已经在金陵(今南京)一带辗转了十年。这句写出了作者长期在外奔波的生活状态,给人一种漂泊无依的感觉。
第二句“长哭青云身不早”,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能早早成就一番事业的遗憾。“青云”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和成功,而“长哭”则流露出作者对时光虚度的懊悔和无奈。
第三句“故乡逢尽白头人”,写作者回到故乡后,发现曾经熟悉的人都已白发苍苍,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这句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以及作者对故乡变化的感慨。
最后一句“清江颜色何曾老”,以江水的清澈不变,对比人生的衰老与变迁。江水依旧,但人已老去,这种对比突显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永恒。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漂泊异乡、偶遇故人的经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中既有对未能早早实现理想的遗憾,也有对故乡和故人变化的感慨,最终以江水的永恒不变,反衬人生的短暂与多变,令人深思。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