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坛夜见海

朝游碧峰三十六,夜上天坛月边宿。仙人携我搴玉英,
坛上夜半东方明。仙钟撞撞近海日,海中离离三山出。
霞梯赤城遥可分,霓旌绛节倚彤云。八鸾五凤纷在御,
王母欲上朝元君。群仙指此为我说,几见尘飞沧海竭。
竦身别我期丹宫,空山处处遗清风。九州下视杳未旦,
一半浮生皆梦中。始知武皇求不死,去逐瀛洲羡门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仙境之旅,充满了神秘与梦幻的色彩。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

首先,诗人描述自己在白天游览了三十六座碧绿的山峰,晚上则登上了天坛,在月光下休息。这里的天坛并非现实中的建筑,而是象征着天上的圣地。接着,诗人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带着他采摘玉英(传说中的仙草),并在天坛上等待东方破晓。这一部分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超脱尘世的渴望。

随后,诗人描述了仙钟的声音随着海日的升起而回荡,海中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逐渐显现。霞光和赤城山遥相呼应,霓虹般的旗帜倚靠在红云之中。这里通过绚丽的色彩和意象,营造出一个如梦如幻的仙境。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八鸾五凤(传说中的神鸟)在仙境中自由翱翔,王母娘娘准备朝见元君(道教中的最高神)。群仙向诗人解释,尘世的沧海桑田不过是短暂的变化,而仙境才是永恒的。这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永恒的追求。

最后,诗人感叹自己从高处俯瞰九州大地,发现一切尚未天明,人生的一半仿佛在梦中度过。他意识到汉武帝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不过是追逐虚无的幻想。诗人最终选择离开尘世,追随瀛洲的羡门子(传说中的仙人),表达了他对仙境的无限向往和对尘世的彻底超脱。

整首诗词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绚丽的意象,展现了一个超越现实的仙境,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永恒的追求。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