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乘船游山的闲适体验,充满禅意和自然之美。
开头两句写诗人划船离开横塘,悠闲地望向山顶。"移棹"就是划船,"上方"指山顶。简单几个字就勾勒出悠然自得的出游画面。
中间四句是精华部分: "天从湖尾缩"是说湖面尽头,天空仿佛被湖水"吸"进去一样,这个"缩"字用得特别生动。 "山带树容苍"描写山上的树木苍翠挺拔,像给群山披上了绿色外衣。 "客病消茶碗"写喝茶能消除旅途疲惫,一个"消"字道出茶的神奇功效。 "禅心醒石床"说在石床上打坐,让心灵获得宁静,这里的"醒"不是睡醒,而是心灵被唤醒的意思。
最后两句用对比手法: 诗人突然注意到寺庙台阶旁的野草,它们不像普通野草,而是散发着修行者的香气。"苾刍"是佛教用语,指修行人。这个转折很巧妙,把普通的野草都写出了灵性。
全诗用词精准,意境清新,通过湖光山色、品茶打坐这些日常小事,传递出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最妙的是结尾处,诗人从自然景物中悟到禅意,让整首诗有了更深的精神内涵。
潘之恒
潘之恒(约1536—1621)字景升,号鸾啸生,冰华生,安徽歙县、岩寺人,侨寓金陵(今江苏南京)。嘉靖间官至中书舍人。明代戏曲评论家、诗人。明嘉靖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得汪道昆保荐,入“白榆社”。与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交好。曾从事《盛明杂剧》的编校工作。撰有《叙曲》、《吴剧》、《曲派》等剧评,均收入《亘史》、《鸾啸小品》两集中,撰有诗集《涉江集》。晚年,与黄山结下不解之缘,在黄山汤泉附近建“有芑堂”,广邀宾朋、名人游黄山,使黄山知名度大大提高。又于万历年间重编黄山志,取名《黄海》,随撰随刻,至去世未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