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十一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简析

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这样,元好问就在杜甫和杜诗的影写者们中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地界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出自宋代的杨万里,标题是《论诗三十首》中的第十一首。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来看第一句:“眼处心生句自神”,意思是说,当你观察到某个场景或事物时,心中的感悟自然就会流露出来,这样的诗句就会显得很神奇。它告诉我们,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接着第二句:“暗中摸索总非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只是凭空想象或随意编造,那么这样的诗句就不会显得真实可信。它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基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第三句:“画图临出秦川景”,这里的“秦川”指的是陕西一带的风光,这里的意思是,即使我们能够临摹出美丽的风景画,但这毕竟只是画面,不能完全传达出真实的感受。

最后一句:“亲到长安有几人?”“长安”在这里象征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诗人在这里反问,亲自到过长安、体验过那里的风光和人文氛围的人,又有多少呢?这句话旨在强调,最真实、最深刻的体验是需要亲身体验的,而不是仅仅通过文字和画图就能完全传达出来的。

整首诗通过对比,强调了诗人创作时需要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来获得真实感受,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文字或图像的描述。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多留心观察,用心体会,这样才能写出有真实感和生命力的诗句。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