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 婆罗门

回乐峰(一作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一作上,一作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作笛),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将士思乡的动人画面,用最朴实的语言击中人心。

前两句用两个比喻勾勒出边塞的荒凉——回乐峰前的沙堆像积雪一样苍白,受降城外的月光冷得像秋霜。这里没有直接说"多么荒凉",而是用"沙似雪""月如霜"让读者自己感受到刺骨的寒意。两个地名也很有深意,"回乐峰""受降城"本该是胜利凯旋的地方,此刻却成了将士们回不去的远方。

后两句突然出现转折:不知从哪里飘来芦笛声(这种乐器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所有士兵都不约而同望向故乡的方向。最妙的是"一夜"这个时间词,说明不是某个瞬间,而是漫漫长夜都在望乡,把思乡的煎熬感拉得很长。

全诗就像用镜头语言讲故事:先给荒凉的大全景,然后突然切入笛声的特写,最后定格在所有士兵凝望的群像。没有直接说"多么想家",但每个画面都在说想家。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比直白的抒情更有力量,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共情那些望乡士兵的心情。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