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郑柏窗所藏莲社图

白莲生清地,至洁尘不行。
当时取我社,亦以清净故。
乐国初地有,莽莽果何处。
陶公寄醉乡,盖深得其趣。
公何挽不入,谢何推不去。
远师信高识,心杂固不取。
盗循彼何人,一见乃深许。
干固未易知,身名期岁暮。
遗风惊千祀,流落见缃素。
永怀名山游,乐与善人遇。
匡庐青拂天,江水日东骛。
我将解世缠,已放登山具。
载酒酹渊明,间津桃源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名为《莲社图》的画作,通过白莲、隐士、山水等意象,表达了对清净高洁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1. 开篇以白莲象征高洁 “白莲生清地,至洁尘不行”是说白莲生长在清净之地,连尘埃都无法沾染它。这里用白莲比喻隐士们的高尚品格,他们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的纯净。

2. 回忆“莲社”的清净理想 “当时取我社,亦以清净故”提到历史上的“莲社”(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结社的故事),说明当时人们聚集在一起,就是为了追求清净的生活。诗人感慨:这样的乐土如今在哪里呢?

3.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对比 “陶公寄醉乡”指陶渊明归隐田园,饮酒自乐;“公何挽不入,谢何推不去”则对比了两种态度:陶渊明坚决不入仕途,而谢灵运(另一位诗人)虽想隐居却始终放不下功名。诗人更欣赏陶渊明的超脱。

4. 对高僧慧远的赞美 “远师信高识,心杂固不取”称赞慧远大师眼光高远,拒绝心术不正的人加入莲社。诗人借此强调:真正的修行或隐居,需要纯粹的心志。

5. 对画作的感慨 “遗风惊千祀,流落见缃素”是说莲社的高风亮节流传千年,如今通过这幅画(缃素指画卷)重现眼前。诗人被画中的意境打动,怀念那种与志同道合者共游名山的快乐。

6. 结尾表达归隐愿望 “我将解世缠,已放登山具”表示诗人想摆脱世俗束缚,准备登山隐居。最后两句“载酒酹渊明,间津桃源路”是说他要带着酒祭奠陶渊明,并寻找通往桃花源的路——象征追寻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核心思想: 这首诗借《莲社图》抒怀,赞美了陶渊明、慧远等历史人物超脱名利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清净隐逸生活的渴望。画中的白莲、庐山、桃源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理想世界,让人心生向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