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鹧鸪天》描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夜晚,主人公仰望星空,思绪飘渺的情景。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词。
首先,开头两句“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主人公仿佛踏着云彩,轻盈地走在星空下,秋天的夜晚格外清冷。这里的“小凤钩”可能指天上的星星,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每年这个时候,主人公都会仰望星空,感受秋天的宁静。
接下来,“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表达了一种无奈。主人公觉得,天上的星辰虽然美丽,但难得一见,人间的“乞巧楼”(古代女子祈求心灵手巧的地方)却显得多余。这里隐含着一层对现实生活的淡然,主人公更向往自然与星空,而不是世俗的追求。
“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这几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脱的态度。主人公认为,天上的事情遥远而不可捉摸,不必为此感到忧愁。这是一种豁达的心态,不愿意被外界的纷扰所困扰。
最后两句“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写的是主人公回到现实,打开窗帘,让月光洒进房间,享受夜晚的清凉,安然入睡。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满足与享受,主人公在宁静的夜晚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星空与秋夜,表达了主人公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然。它传递出一种豁达、宁静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受到在纷繁世界中寻找内心平静的美好。
党怀英
党怀英(1134-1211年)字世杰,号竹溪,冯翊人(今陕西大荔)。北宋太尉党进十一代孙,金朝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金朝大定十年,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世称“党承旨”。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改任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崇尚宽简,深得人心。次年再次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泰和元年,受诏编修《辽史》,大安三年逝世,逝世后埋葬于奉符城党家林,谥号文献。擅长文章,工画篆籀,称当时第一,金朝文坛领袖,著有《竹溪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