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庙

剪项移秦势自雄,布衣还是负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馀杯奠蒯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韩信庙》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韩信的复杂情感。

首句“剪项移秦势自雄”,指的是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功绩。“剪项”是指项羽败亡,“移秦”则是指推翻秦朝。这句话强调了韩信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和影响力。

第二句“布衣还是负深功”,则点出了韩信的出身。他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却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句话既是对韩信个人能力的肯定,也隐含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第三句“寡妻稚女俱堪恨”,笔锋一转,开始反思韩信的人生结局。韩信在功成名就后,最终被刘邦猜忌,惨遭杀害。他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这句诗表达了对韩信悲惨命运的同情和愤慨。

最后一句“却把馀杯奠蒯通”,提到了蒯通,他是韩信的谋士,曾多次劝韩信自立为王,但韩信没有听从。这句诗的意思是,尽管韩信最终遭遇不幸,但他依然值得后人敬仰,甚至那些曾经劝告过他的谋士也值得纪念。

整首诗词通过对比韩信的辉煌成就和悲惨结局,展现了历史人物命运的复杂性。既有对韩信功绩的赞颂,也有对他悲剧命运的反思,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