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在秦汉时期的动荡局势,以及当地领袖尉佗(南越王赵佗)的复杂心态。
开头四句写东南沿海的险恶环境:天空高远,大海无边,狂风卷起迷雾,战船密布,干戈四起。这暗示了南越地处偏远,战乱频繁,局势紧张。
中间四句聚焦尉佗的心理:他像孩子一样期待来自中原(幽燕指北方,代指汉朝)的认可,而汉朝使者陆贾凭借出色的口才("三寸舌"),说服尉佗归顺,使万里江山重归一统。这里突出了尉佗的矛盾——既想自立,又渴望中原文化的认同。
最后四句是作者的感慨:如果南越的财富(交趾货)都能变成良田(虞芮是周代小国,这里比喻和平富足),那该多好。但天意如此(指战乱不断),又有谁去怜悯这些边远地区的人民呢?
全诗通过地理、历史、人物心理的层层推进,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边远地区人民命运的同情。语言简练,画面感强,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挣扎。
于濆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咸通二年(68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于濆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