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歌送萧治(一作沼)归京
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捲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北风夜捲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天山雪景的壮丽与严寒,同时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深情。
首先,诗人用“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来形容天山终年积雪的景象,山峰被厚厚的白雪覆盖,显得巍峨壮观。接着,“北风夜捲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进一步描绘了北风呼啸,雪势加大的情景,仿佛一夜之间,积雪更加深厚,给人一种寒冷刺骨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通过“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来展现雪光的皎洁和风的凛冽。雪光如同汉代的明月,照亮了银装素裹的山峰,而北风则伴随着胡地的寒气,吹过铁关,带来刺骨的寒冷。
然后,“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描绘了雪后环境的寂静与艰难。交河城边的飞鸟因为严寒而绝迹,轮台路上的马蹄也因为积雪而打滑,凸显了雪后的荒凉与不便。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则进一步渲染了寒冷的气氛。寒气凝结,万里冰封,阴崖上的冰层厚达千丈,给人一种极寒的感觉。此时,“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通过将军和都护的感受,更加生动地表现了严寒的威力。即使穿着狐裘也无法取暖,宝刀甚至被冻得几乎要断裂,极寒的环境让人难以忍受。
最后,诗人写道“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点明了送别的主题。在天山雪下之时,诗人送别友人,让他骑马返回京师。面对这茫茫雪景,诗人感慨“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意思是说,在这雪中,我不知该用什么来送别你,只有那青青的松树枝可以代表我的心意。松树在严寒中依然挺立,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人以此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天山的雪景和严寒,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深情。雪景的壮丽与严寒的刺骨相互映衬,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松树枝的象征意义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使得整首诗既富有画面感,又饱含情感。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